根据周朝的规定,死者不能使用生前的名字,而只有王公贵族才有资格获得谥号。简单来说,谥号是后代人对死者的一种评价,类似于今天我们所说的“名誉”。想象一下,如果死后给你一个差评,但你既没有百万粉丝去为你辩解,也不能在坟前揭开棺盖去和人对抗,这就像《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所说的:“朕闻太古有号毋谥,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谥……至今已来,除谥法……传之无穷。”这就是谥号背后的深远影响。
通常,皇帝死后,礼官会举行议定,选定多个谥号,由继位的皇帝做出最终选择。不同的朝代,谥号的选定过程略有不同。汉朝时期,刘邦的谥号是一个字“高”,但实际上,他的庙号是“太祖”,也就是我们常听到的“汉高祖”。有趣的是,刘邦本应被称作“汉高帝”,但由于司马迁在《高祖本纪》中使用了“高祖”这一称呼,导致后人都采用了这一称号。刘邦死后,谥号的使用开始变得更加复杂,逐渐演变成两个字,且通常会以“孝”字开头,如“孝武皇帝”(刘彻)和“孝献皇帝”(刘协)。而在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谥号通常也为一至两个字。特别是自曹魏开始,皇帝的谥号大多没有什么“差评”,而是多用一些显示皇帝仁慈、怜悯的字眼。
到了唐朝,三品以上的官员才有资格获得谥号,这一时期的谥号颇具气派。连一些平凡的皇帝,死后也能被颂扬为极具荣耀的人物。举个例子,年仅16岁即位、不到两年便去世的唐敬宗李湛,死后也被授予了“睿武昭愍孝皇帝”的谥号。而唐玄宗李隆基则为其祖先们定下了七个字的谥号,这也凸显了唐朝对谥号的重视程度。
宋朝时期,谥号的重点是“重文轻武”。根据《宋人谥号初探》中的统计,宋朝856名大臣的谥号中,28.5%都包含了“文”字,而含有“武”字的谥号仅占3.87%。相比其他朝代,宋朝的谥号着重于文化成就,且武功者的谥号较为稀少。
进入明朝后,谥号的使用更加严格,谥号成为一种象征权力与地位的标志。到了清朝,谥号变得更为庞大,历史上最长的谥号——清太祖努尔哈赤的谥号,足足有25个字:“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尽管清朝的谥号常常冗长,但其中最关键的往往是最后一个字,如乾隆帝的谥号:“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其谥号长短与内涵都表现了当时皇帝的权威与威严。
明清时期,谥号的追封更为频繁。清朝不仅为其已故帝王追谥,还追封了许多明朝的大臣,甚至为崇祯皇帝和建文帝朱允炆分别追封了谥号。而从西汉到清朝末期的几千年里,仅有10473人获得谥号,其中明清两代就占据了近一半。与其他评价方式相比,谥号更具权威性、代表性与持久性。
为了得到一个好的谥号,古代人可谓是拼尽全力。以左宗棠为例,他原本只是一个举人,但为了获得“文”字谥号这一顶级荣誉,他甚至在新疆打战期间,请求辞职参加科举。皇帝听闻后,立即特赐给他“进士”出身,最终左宗棠也在死后获得了“文襄”的谥号。
然而,谥号背后的权谋斗争也非常深刻。很多人为了死后能获得一个好名声,不惜行贿官员,夸大死者的功劳。明朝时期,严嵩父子便在权力的暗黑交易中,做起了“死人生意”,以此从中牟利。
总的来说,古代的谥号可以分为三类。既然如此,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如果有一个虚拟的国家,它的国号是“美”,现任“BOSS”是沃士夏硕德·拜登,依据他的生平事迹、突出贡献以及个性特征,我们是否可以为他选定一个合适的谥号呢?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狼人杀白狼王自爆规则
华硕 G58JM4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