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堆藏布谷地中冰碛丘陵除由于山谷因素中断约1km外,从大拿到林穷约23km范围内连续分布。如此广泛的冰碛丘陵,其形成原因可能为:

1)山谷冰川前缘连续退缩,但冰内还存在向前运动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沿冰内剪切面向上运动的碎屑在冰面聚集,在重力作用下沿坡滚落下来,加上冰舌中碎屑的融出,形成冰碛平原或冰碛盖层。同时,大量的死冰块(iceblocks)被埋到冰碛平原里,融化后形成洼地,所以形成复杂的冰碛丘陵地形。这种情况下,冰川的侵蚀和搬运都在消融区发生,冰碛丘陵由大量冰川条痕石及次棱角状的砾石组成;

2)大面积死冰环境。冰川快速后退,冰舌部分与整体分离,这种情况下,由于没有系统的补给,冰内所有向前的运动都处于停滞状态,消融成为唯一决定死冰厚度和边缘退缩的因素。由于不同组份的碎屑分布在冰川表面且冰碛物在冰层内通常分布不均匀,所以表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率不同,造成冰川表面差别消融,产生冰面地形差,形成漏斗状地形。当消融继续进行,漏斗不断扩大,周围的碎屑物质向漏斗滚落集中,造成物质分流现象。当死冰最后消亡时,集中在漏斗中的冰碛或冰湖沉积倒塌下来,形成典型的锥形冰碛丘陵群。

从物质组成及形态来看,冰碛丘陵内部未经充分碾磨的岩屑与粗砂呈胶结状,且伴随有冰川接触沉积,显示出冰碛物沉积过程中伴有冰水作用。其次,典型的次棱角状砾石不太显著,带有擦面的冰川条痕石也很少见(花岗岩也不易保存),这一定程度上表明冰碛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很少沿冰川剪切面挤压碾磨,而是夹杂在冰川内部作整体运动的。另外,从冰碛物组构方面来讲,随着死冰的消融和流水参与过程不断地进行,冰面的差别消融和融水通道的不断改变,死冰的冰面形态变化很大,其冰面上的碎屑随下伏冰体的消融变化不断地滚动、滑动、蠕动和流动,不断改变着其结构和构造。因此,死冰状态下形成的冰碛碎屑其组构无优势方位。冯兆东等对不同成因的冰碛物组构的研究也表明,融出相的冰碛物组构最差。而从上面的冰碛丘陵砾石组构图来看,砾石的排列呈现出杂乱的状态,组构发育凌乱。从而我们可以判断冰碛物大部分属于融出碛,冰碛丘陵在形成过程中处于大面积死冰状态,其形成过程可见图5。

此外,考虑到海洋性冰川大量冰井或冰裂隙的存在,大量的冰碛碎屑在冰川融水的作用下,在冰井里堆积。当冰川完全消融时,冰碛物直接倒塌在冰床底部,形成圆锥状。这种情况下,往往形成单个的冰碛丘陵包,呈典型的锥形分布,且个体体积较大。

展开全文

参考来源

[1]杨威,周尚哲,王杰,王孝理,孙爱芝,许刘兵,韩海涛.波堆藏布谷地冰碛丘陵形成机制及其环境意义[J].冰川冻土,2005(02):220-225.

说明:本文转自Geo Edu Talk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迪士尼收购“星球大战”卢卡斯影业
酷狗音乐二维码在哪怎么用?